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74章 做贼的(捉虫)(1/2)

“哟~今天这大锅菜真实惠!肥肉不少。”

“是啊, 比去年那谁家的清汤寡水强多了。”

“还是赵大爷命好,身前有儿女孝顺治病,身后事也办得敞亮!”

“要我说啊多亏赵成功能忍耐, 换个脾气暴的得跟成仁干起来。”

“亲爹发丧嘛,有点良心也得凑合一下,大花都快哭厥过去了……”

中午,灵棚已经拆除,本家子孙们也脱去孝衣孝帽,只在前襟和脚腕捆一截麻布,和送葬的乡亲们一块儿吃大锅菜。

因为桌椅板凳不够, 大多数人都端着碗蹲在路边或站在街口,呼噜噜吃得挺香。

正如管事的所说,“在老人坟头该哭的放声大哭, 离开以后谁都不许再哭, 该咋过日子就咋过”。

唐墨随大流盛了三次饭填饱肚子, 就回家拿了个不大不小的铝盆, 舀一盆大锅菜端回去让姜冬月和孩子们吃。

又从兜里掏出两块白面馒头,掰碎了泡进去。“多吃点儿, 这是我抢回来的吉利馍。”

所谓“吉利馍”, 就是办丧事人家特意蒸的超大馒头,逝者发丧出门后便由主家散给乡亲们, 据说能驱邪招福,小孩吃了不生病。

等送葬回来,那些孝衣麻布也就成了吉利布,可以各自拿回家使用。

姜冬月笑话唐墨:“你以前都不敢下手, 今天怎么胆儿变大了?”

“去去去,我啥时候胆小过?”唐墨边说边挪到太阳地下, 捡着簸箩里特意留出来的棒子,用棒芯碾着往下搓棒籽儿。“咱家今年种的两垄高粱收了不少,估计筛一筛能剩四、五十斤,要不要掺棒籽儿里磨成杂面?”

姜冬月赶紧摆手:“不行不行,高粱面本来就粗,单吃拉嗓子,再掺棒子面肯定喝不下去。你就磨成高粱面吧,多去皮儿,回头我蒸馒头时,加点糖做杂粮花卷吃。”

唐墨想了想,说道:“好,下午我就去镇上,顺便买几袋菜籽,省得明年开春又涨价。”

唐墨是个勤快人,下午搓出来四十斤左右棒籽儿又筛干净,就连着高粱籽儿一并带上去磨面坊。

今天磨面的人不少,他前面有四只布袋在排队,有磨棒子面的,也有磨麦仁的。

唐墨看看天色,让掌柜的过了秤,给自家布袋标上号,就骑着自行车径直去农粮店。

半路发现街对面有家新开的铺面挺热闹,唐墨也没在意,然而买了菜籽掉头折返的时候,再次路过那家铺子,不经意往门口瞥了两眼,唐墨顿时撑着自行车站住了——

因为墙面上挂着的衣裳,和姜冬月做的几乎一模一样!

唐墨平常对吃穿并不怎么上心,辨认不出各种纹路、褶皱和扣子等细微区别,但他格外待见姜冬月的手艺,差不多每件成品都翻看过。

以他的眼光看,铺子里挂出来的那些衣裳,除了大小和颜色略有不同,说是姜冬月亲手做的也有人信。

最重要的是,靠窗户位置放着一大盒彩色皮筋和发卡,和姜冬月曾经在青云县批发的一般无二。

卧槽,这是整哪门子妖道道?唐墨既震惊又疑惑,有心进去问个清楚,但铺子里全是大姑娘小媳妇的,他干脆多盯两眼衣裳,回到磨面坊找那老掌柜打听。

“噢,是红色门头那家吧?那是我们村裁缝牛老根的。他家儿子跟儿媳妇能折腾,盘了铺面专门卖衣裳,刚开张没两天呢。”老掌柜一边往外扫麸子一边随口念叨,末了问唐墨要不要麸子,“不要的话,一斤算你八分钱。”

唐墨:“要麸子,我家里养着几只鸡呢。”

他心里藏着事儿,算好账之后立刻飞也似往家赶,将自己在平村镇发现的情况学给姜冬月。

姜冬月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儿,心里不禁有些恼火:“前两天我还纳闷呢,我今年好歹比去年多了点名声,又快进腊月了,怎么没有生意上门,原来叫别人给截胡了。”

不,对方不但仿她的衣裳样式,连送小皮筋儿的招数也偷学走,简直是趴她身上吸血,比截胡更可恶啊!

“那咱怎么办?找他们说理去?”唐墨额头浮现个浅浅的“川”字。

姜冬月摇摇头:“但凡讲点道理,就不能干出这种缺德事,回头我上镇里看看再说吧。”

事不宜迟,第二天上午姜冬月就带着唐笑安溜溜达达来到平村镇,果然找到了那家名叫“衣生衣饰”的铺面,生意还挺红火,好几个人在里面挑衣裳。

姜冬月抱着儿子走进去,还没开口,一个短发干练的女人就搬出木凳,笑盈盈地道:“大姐,你带孩子先坐下歇会儿,喝水不?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@格格党 . www.mkmk.net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格格党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