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内阁一番润色,泰昌朝最重要的一道旨意顺利的下发到十三道,惊起了朝野的一番议论之声。而声音最大的自然就是利益受损的那十几万皇族。
如果不是永乐、洪熙、宣德三朝对藩王的打压,导致众皇族不得旨不能离开封地。说不得他们就已经私底下密谋要上京讨要公道了。
同样,好在历经打压,导致各藩王各自为政,朝廷处理起来也游刃有余,对于那些本就作奸犯科的藩王,皇帝直接下旨训斥一番,更有甚者直接被解除爵位发凤阳闭门思过。对于那些屁股干净的藩王......大明两百年国柞,居然一个没有,你说可乐不可乐?
不过他们再反对也无用,君不见皇帝自己的皇庄都在此变革的范围内,你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不答应?没看圣旨最后说了吗,皇帝会按祖制,将历年来的俸禄补齐吗?什么?皇帝戏言怎么办?凉拌呗,你还能拿皇帝怎么样?清君侧?别逗了,哪个藩王有那个军事实力?大明皇朝犯错的藩王顶多去凤阳祖地闭门思过,只有造反的藩王才有资格被刺死,好死不如赖活,这个道理谁都懂。
这道圣旨是历代大臣最喜闻乐见的,所以旨意畅通无阻的被通过,更有甚者,还在圣旨下达后,自觉的组织人手替皇帝查缺补漏,将自己管辖区的藩王占地情况如实向上汇报,截止十二月底,十三道官员通过查缺补漏共计核算出二十万顷田地。也就是说,整个皇族共计占地一百二十万顷,开国时的卫所田约为三十万顷。
而更多的官员则是怀着一腔热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,自发地投身于这项艰巨的任务之中。他们不辞辛劳、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,一并将大明勋贵所拥有的田亩数量逐一梳理清楚,并详细记录下来。这些数据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宝剑,静静地躺在内阁大臣的案几上,只待时机成熟便会出鞘,为下一阶段轰轰烈烈的变革埋下至关重要的伏笔。
而那些得知此消息的勋贵们,则个个如坐针毡、惶恐不安。尤其是居住在京城的勋贵们,更是心急如焚。他们深知此番清查田亩之事非同小可,一旦朝廷真要借此推行变革,那他们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产业和利益恐怕都将受到巨大冲击。于是乎,这些勋贵们经过一番紧急商议后,决定联合起来前往上书房求见皇帝,希望能当面向圣上陈情,以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。
这一日,阳光明媚,但上书房内的气氛却显得异常凝重。一群身着华服的勋贵鱼贯而入,齐齐跪地行礼道:“臣等参见陛下!”朱由校端坐在龙椅之上,目光威严地扫过众人,缓缓开口道:“卿等平身吧,怎么今日众卿有空来面圣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