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首语
《吴史?食货志》载:\" 盐政赋税,国之根本,上关国库盈虚,下系黎民饥饱。\" 德佑十年秋,谢渊巡按河东,见盐场灶户佝偻运盐,税吏账簿数字诡谲。盐引记录与实际流通量相差悬殊,税粮册中虚报数字层层嵌套。当他翻开《盐法条例》《税粮则例》等典籍,泛黄纸页间透出的不仅是政务积弊,更是官商勾连、宗室染指的庞大利益网络。这场围绕赋税盐政的博弈,终将以律法为刃,剖开层层黑幕。
父耕原上田,子劚山下荒。
六月禾未秀,官家已修仓。
德佑十年八月十五,辰初刻。谢渊踏入河东盐场,咸涩海风裹挟着泥沙扑面而来。他蹲身抓起一把官盐,指间漏下的颗粒混着灰褐色杂质:\"张巡检,\" 将盐粒置于《盐引质量标准》图示旁,\"永熙朝定例,上等海盐需 ' 色白如雪,杂质不过半钱 ',\" 掌心摊开泥沙,\"此盐杂质超两成,\" 突然抽出《盐仓出入簿》,\"账面记录每日收盐二百石,\" 翻开玄夜卫暗访手记,\"实际产量仅百石,差额盐引去向何处?\"
张贵的下唇被咬得发白,袖中算盘珠子碰撞的节奏越来越乱,几乎要从袖口迸出:\"天公不作美,晒盐... 晒盐失收...\" 说话时气音不稳,后半句几乎消散在盐仓潮湿的空气里,双手无意识地来回搓着衣角,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微微泛白,仿佛想借此掩盖内心的慌乱。
\"天公能让秤杆短三寸?\" 谢渊靴尖踢开盐仓角落锈蚀的木秤,磨损的秤星下露出崭新凿痕。他举起玄夜卫查获的证物 —— 秤杆内侧刻着的暗记与晋王府库房标记完全吻合:\"每斤少秤三钱,\" 指尖划过《度量衡管理条例》批注,\"按永熙朝例,私改官秤者杖八十;参与盐引舞弊十引以上,\" 重重叩击《盐法条例》,\"当处绞刑!\"
盐仓木门轰然撞开,盐运使李正跨进门槛,官靴底红胶泥在青砖上拖出长痕。谢渊翻开《舆地志》河东土壤图谱:\"此土色赤而黏,\" 将样本推到对方面前,\"与晋王府庄园土质无二。\" 他把《盐税则例》拍在盐袋上,震落的盐粒簌簌作响:\"永熙定制每引三钱,你却按五钱征收。\" 算珠在指间飞转,\"河东百万丁口,每年多征两万两 ——\" 突然抽出密报,红笔圈住 \"晋王府修缮专用银\" 条目,\"这些银子,多少进了宗室私库?\"
未初刻,盐运使司衙门。谢渊将三本账册按年月顺序排开,狼毫蘸满朱砂:\"李大人,\" 笔尖点在《盐引流通簿》三月记录,\"账面三千引,课税却按两千引。\" 翻开王记商号账本,\"其实际购入四千引,\" 突然抖出几封密信,\"信中 ' 每引抽成五钱 ' 的笔迹,\" 与李正公文批红重叠比对,\"连顿笔弧度都分毫不差!\" 重重敲击《大吴律?户律》:\"官吏受财枉法,当处斩立决!\"
李正官帽翅剧烈震颤,后背汗渍晕开深色云团,唾沫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堂格外清晰,他的手指死死抠住桌沿,关节因用力而泛白,半响才挤出几个字:\"此乃... 晋王殿下示意...\" 话语间满是威胁与侥幸交织的颤意,仿佛搬出晋王就能震慑眼前这位铁面御史,掩盖自己的累累罪行。
\"晋王能改萧武皇帝钦定的盐法?\" 谢渊翻开《大吴会典》洪武朝卷,指节划过泛黄条文:\"盐政舞弊者,抄家充军。\" 抖开玄夜卫查获的十年账册:\"你与七大盐商合谋,\" 逐项列举,\"短秤克扣、虚增产量、倒卖盐引,累计侵吞税银二十万两。\" 突然攥住对方右手,拇指按压其右手中指内侧:\"此处老茧形状,与长期握笔批红的施压痕迹完全吻合!\"
师爷踉跄着挤到堂前,浑浊的眼珠不安地转动,压低声音道:\"大人!镇刑司...\" 话音未落,便被谢渊厉声打断。
\"镇刑司的手能遮天?\" 谢渊猛地拍案,砚盖震落在地发出闷响,墨汁飞溅在《盐法条例》扉页。他一把攥住师爷不停发抖的手腕,将其按在条例条文之上:\"《大吴会典》神武二十七年例,\" 谢渊目光如炬,\"庆州盐案中,镇刑司插手干预,最终涉案官员皆被严惩。你可知,\" 他指尖划过师爷袖口露出的半截纹银,\"当年庆州师爷收受贿赂,隐瞒盐税亏空,被处以绞刑!如今你袖口的银票,可是分润所得?\" 谢渊的质问字字如刀,师爷脸色瞬间变得惨白,双腿发软几乎瘫倒在地。
申时三刻,山西布政使司内气氛凝重。谢渊展开《税粮实征册》第十五卷,朱砂笔在平阳府记录上果断画下五道粗线:\"王布政使,\" 他将《勘灾报告》推过案几,\"泽州、平阳等五县麦收仅三成,\" 翻开《蠲免疏》,语气坚定,\"我援引神武二十三年例,当年山西大旱,朝廷蠲免秋粮六成。且永兴五年,大同府虚报赋税案,\" 谢渊目光扫过众人,\"涉案官员皆被革职查办。\" 他突然抽出《灾民花名簿》,将两册指纹并置展示:\"完税手印用左手,税单却用右手 ——\" 谢渊冷笑一声,\"永兴朝的沧州税案,便是因左右手按印不符,揭穿了整个舞弊团伙。里正岂会有这等造假本事?分明是有人蓄意为之!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