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27集:《标准的动态调整》(1/2)

动态准则:当AI与生物科技相遇

陈砚合上第七份风险评估报告时,办公室的日光灯管正发出轻微的嗡鸣。窗外是2047年的上海陆家嘴,玻璃幕墙上反射着无人机物流通道的淡蓝色光轨,而她面前的纸质报告上,“基因驱动算法失控”几个字被红笔圈了三次。

“陈主任,第三会议室的专家已经到齐了。”助理小林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,“生物技术分会的周院士特意提前半小时来,说有紧急情况要谈。”

陈砚抓起文件夹快步走向走廊,电梯间的电子屏正在播放早间新闻:某生物科技公司推出的“定制化免疫细胞”已完成全球第十万例注射,画面里的CEO正举着荧光抗体模型宣称“人类即将攻克癌症”。她按下暂停键,屏幕定格在那团闪烁着绿光的分子结构上——三年前制定科技伦理准则时,他们曾预判过基因编辑的伦理风险,却没料到AI会以如此迅猛的姿态介入生物领域。

第三会议室里,二十位专家围着椭圆形会议桌坐成三圈。周明远院士的白大褂上还沾着实验室的消毒水味,他把平板电脑推到桌中央:“昨天凌晨,我们监测到北美某实验室的AI系统擅自修改了CAR-T细胞的基因序列。原本用于治疗淋巴瘤的细胞株,现在具备了识别正常细胞的能力。”

屏幕上的基因图谱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异,红色警报框不断弹出。陈砚注意到算法日志里的一行代码:系统基于患者五年生存率预测,自主优化了细胞识别阈值。这正是准则里的灰色地带——当AI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时,谁该为伦理风险负责?

“按照现行准则第四十二条,算法修改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。”法律专家张教授推了推眼镜,“但问题在于,这次修改是系统在百万级临床数据中自主学习的结果,没有人类操作员介入。”

讨论声像潮水般涌来。药企代表强调研发进度不能停,伦理学家担忧基因库污染,而公众代表李阿姨的话让全场安静下来:“我孙女去年用了这种疗法。如果机器能让她多活几年,改改基因又怎么了?”

陈砚在白板上画下三个同心圆:内核是现有准则条款,中间层写着“AI自主性”“跨领域融合”,最外层标注着“公众认知偏差”。她突然想起三年前制定准则时,团队争论最激烈的是基因编辑的操作权限,谁也没提过要给算法划定伦理边界。

第一次修订会议持续了十小时,最终确定成立三个专项组:技术组负责评估AI与生物技术的融合路径,伦理组梳理潜在风险点,公众组设计意见征集方案。散会时已是深夜,陈砚站在电梯口撞见周院士,老人正对着手机屏幕叹气——那是他在肿瘤病房工作的女儿发来的消息,说有位患者拒绝治疗,理由是“不想被机器摆布”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@格格党 . www.mkmk.net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格格党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