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51章 FEST-ECO 3.0地球生态校验:负熵场里冰与光之歌(1/2)

模型说,光合通量要是提上来,负熵场会变强,冰盖融化就能慢下来。这话在2010到2025年的北极,还真能对上。

2010到2016年那阵子,北极苔原的草啊树啊少了些,植被覆盖率从11.2%降到9.7%——这意味着光合通量在减。巧的是,冰盖每年融化的速度也跟着从13.1%加快到15.3%,就像负熵场弱了,抓不住冰似的。

但2017年之后不一样了,植被慢慢长回来,覆盖率升到12.8%,光合通量差不多到了210 w\/2。这时候,冰盖融化的速度一下子掉到10.7%,刚好应了模型说的“光合通量超200 w\/2,融化能慢35%”。

最有意思的是2022年夏天,白令海的鲸群多了起来,每千平方公里有198头,它们哼着52hz的调子。那段时间,北极冰盖边缘的冰脊居然厚了0.3米,像是鲸歌化作了无形的手,帮负熵场稳住了冰盖。

南极生态:痛觉里藏着企鹅的生机

模型猜,痛觉密度越高,企鹅种群恢复得越好——简单说,某种“生命应激信号”能帮企鹅撑过难关。这事儿在南极的数据里,也能看出门道。

2010到2019年,南极半岛的科考队员多了,遇到的急性疼痛事件(比如冻伤、磕碰)从每年127起涨到213起。差不多同时,阿德利企鹅的数量从240万只涨到290万只,多了近五分之一,像是痛觉信号真的在帮它们。

2020年之后,全球搞了个同步实验,让南极科考站的人同时“传递”痛觉信号。结果企鹅的繁殖成功率从61.3%冲到72.5%,正好撞上模型说的“痛觉密度超8.7时,繁殖率能涨15%”。

反过来看2015年的罗斯海,那儿人最少,痛觉信号弱得很(差不多1.2的强度),企鹅种群直接降了7.8%。这一下,“痛觉场弱,负熵修不动”的道理就更清楚了。

青藏高原:根系织就的冰川稳压器

模型觉得,根系越发达,负熵场越强,冰川退缩就越慢。青藏高原这十几年的变化,刚好照着这个路子来。

2010到2018年,高寒草甸的根越来越稀,从4.2 kg\/3降到3.7 kg\/3。那会儿冰川退得也急,每年从6.2米加快到7.5米,像负熵场松了劲儿。

但2019年三江源搞了生态工程,根系又密了起来,回到4.5 kg\/3。神奇的是,冰川退缩速度立刻掉到每年5.1米,正好符合模型说的“根系密度超4.0时,退缩能慢30%”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@格格党 . www.mkmk.net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格格党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