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章 刑场父子(1/2)

城外便宜,省下的钱能让手头宽裕许多。但……他立刻否决了这个念头。城外宵禁松懈,治安远不如城内森严。更重要的,他眼前浮现阿母在昏暗油灯下缝补的身影,在简陋居所里小心翼翼挪动的脚步。

他要让阿母住得安心、舒适。这是他的责任,也是他奋斗的意义之一。

自己的房子,想怎么拾掇就怎么拾掇,院角想种什么就种什么,不必看房东脸色,更不用担忧哪天又要卷起铺盖另寻他处。那份扎根的安稳感,是多少钱都难买的。

马清有这份职业的底气,来自祖逖赠予的四十块金饼。

一个金饼,足抵万钱!四十块,便是四十万钱的硬通货。

从特屯屯长一路擢升至部司马,这一年来在军中省吃俭用,马清也攒下了五万钱。还有司马乂赏赐的几件精巧玉器和金银锞子,变卖后又凑了五万。

五十万钱托住了马清在洛阳城里安家的梦想。

五十万钱在永宁里、延年里乃至金市旁,连个像样的门房都买不起。但在不那么显赫、不那么喧嚣的城南,在那些住着更多像他这样中下层官吏、教书先生和小商贩的里坊,五十万钱,就成了叩开家门的钥匙。

马清骑着大鼻孔,马蹄踏在洛阳城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上,发出清脆而孤寂的“哒哒”声,几乎把城南的里坊转了个遍。

最终,他的目光锁定了劝学里和延贤里。

劝学里的居民主要是太学生,偶尔还能见到一些租房居住的低级官吏和儒生等。他们大多平日里安静地读书,街道上不时传来书页翻动的声音和朗朗的诵读声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气息,混杂着几缕檀香味,给整个里巷染上一层浓郁的书香氛围。

清晨时分,初升的阳光穿过高高的梧桐树叶,斑驳地洒在青石铺成的巷道。在这里穿梭行走,偶尔还能听见几声轻柔的讨论声,如同细水般缓缓流淌,使得这个地方充满了文化的气息,宛如一块幽静的净土。

相比之下,延贤里的气氛则要热闹许多。这里的居民多是地方的士族子弟,平日里交游广泛,巷口铺面挂牌的茶肆、酒馆里总是坐满了声色犬马的人物,谈笑声、杯盏碰击的清脆声此起彼伏,有时候还能夹杂着琴声和箫声。

过去一年,从刀光剑影的战场,到等级森严的官署,特别是那次与河间王司马颙那场让他脊背发凉、指尖发冷的谈话,像一块冰冷的烙铁,在马清的心上烫下了深刻的印记。他最终选择了劝学里。

官场如同巨大的泥沼,每一步都需算计,每一言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。他骨子里向往的,还是那种只问学问、不论利害的氛围。更重要的是,阿母需要一个安稳、清净的角落。像劝学里这样,只有晨昏诵读,没有刀兵马蹄惊扰的地方,让阿母能安然度日,抚平内心的创伤。

马清更深信一点,这些劝学里埋头苦读的士子们,十年寒窗,青灯黄卷,绝非只为稻粱谋。那朗朗书声背后,是儒家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信念在支撑。他们的内心,或多或少都蕴藏着一份对社稷的责任,一份想要用所学去建设、去匡扶的赤诚。

反观那些从未受过教化熏陶之人,心灵无所寄托,犹如浮萍随波逐流,既缺乏对世事的深刻认知,又容易被原始的欲望和戾气所驱使。他们行事往往不计后果,其破坏性,常常远大于建设之功。

这清晨的读书声,于他而言,不仅仅是学问的传承,更是一种精神的锚定,一种对混乱世道的无声抵抗。让他感到自己并未完全沉沦,仿佛在尘嚣之外,寻得了一方净土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@格格党 . www.mkmk.net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格格党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