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药师听完了杨元嗣的想法,心中不断的盘算。
就跟杨元嗣说的一样,自己这一万人马如果现在归宋,顶多也就是个指挥使。
他还不知道燕云对于大宋和徽宗在心理上有多重要,只是自觉告诉他,要是拿下燕云,自己的利益可以最大化。
燕云脱离中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,大宋收回去总是要认真治理的。
如果从朝廷中央派来官员,肯定适应不了这里的苦生活。
况且那些一肚子心眼儿的文官愿不愿意来还不一定呢。
自古以来治理边陲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,半军事化的组织形式效率最高。
那么这个统领燕云的人员就不难猜了,郭药师想到这里激动的瑟瑟发抖。
他当然对杨元嗣的计策言听计从了。
不过富贵险中求,这样常胜军的处境就很危险了,这种事情一定要办的机密。
杨元嗣又跟郭药师说了宋金之间的协议,让他对辽国的未来彻底死了心。
花荣挑了几个心思缜密的探子留在郭药师身边,辽军便于传递消息。
郭药师恭敬的将杨元嗣的腰牌还了回来,急匆匆的归军营而去。
这颗钉子算是在辽国南京扎下了了根。
杨元嗣这一切都是瞒着后队那一堆文官进行的,这种事情还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。
处理完了最重要的事情,就可以放心南下了。
第二天清晨,两队人马分道扬镳,往南北相向而行。
等过了雄州,队伍的心态彻底放松了下来,大宋官员们也恢复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,接受着州府官员的吹捧。
陈东经历过金国之行却显得更加沉稳,整天面色深沉,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。
杨元嗣却是意气风发,看来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。
只要回汴京以后,向着官家汇报,然后率军拿下燕云。
燕云地理有天然的优势,只要能够经营好,金国想南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杨元嗣甚至能够想到经营好了如此一大块地盘,稳固后方以后是不是可以反推女真。
等到了汴梁,使团受到了破规格的接待,徽宗亲自在大庆殿上接待了他们。
杨元嗣奉上国书,礼部的官员勘察无误,将国书公之于众,皆大欢喜。
按照杨元嗣的想法,接下来就是厉兵秣马,准备北伐了。
他在杨府里焦急的等待,却丝毫没有消息。
童贯这老东西也总是推三阻四,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。
杨元嗣知道大宋官场的规矩,不知道的是他们最后要如何去平衡这次出征的人选。
他想反正自己也左右不了这些,不如顺其自然,索性整天在神武军的军营里跑马射箭,好不快活。
神武前军现在已经是正经满员的一万人,李继恩这个指挥使也终于名副其实。
杨元嗣在军中考量他们的武艺,成绩优秀者奖励,不及格的免不了挨罚。
只是杨元嗣的考核讲究个公平公正,军卒们虽然辛苦,但是丝毫没有怨言。
他只要在军中,都要从自己的腰包里掏银子给军卒们加餐,本人又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官相,军卒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又增加了几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