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435章 牦牛背上的生命通道(1/2)
牦牛背上的生命通道
贡嘎雪山的褶皱里,扎西牧场的帐篷炊烟与暴雪缠斗。顾承川蹲在临时医疗点,盯着卫星地图上蜿蜒如血管的山道 —— 通往最近医院的 120 公里牧道,被暴雪切割成无数碎片,唯一能穿透这白色迷宫的,只有牧民的牦牛群。
“便携式负压设备总重 27 公斤,” 李小南踢了踢脚下的金属箱,“牦牛能驮,但设备颠簸超过 15° 就会停机。” 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划出牦牛行走的颠簸曲线,“得开发运动补偿算法,把起伏转化为设备的缓冲节奏。”
老牧民次仁贡布牵着头戴红缨的牦牛 “央金” 走来,牛角挂着的铜铃叮当作响。“年轻时驮过盐巴,” 他拍拍牦牛厚实的脊背,“它知道怎么在冰面上走。” 顾承川摸着央金颈下的铃铛,突然想起镇沅的驮马队 —— 李建国曾用马铃声判断手术进度,“叮 — 咚” 代表止血完成,“叮铃 — 咚” 代表缝合开始。
“把铃铛节奏编进算法!” 顾承川转身对李小南说,“当铃声频率超过 1.2hz,说明牦牛在爬坡,设备自动启动缓冲模式。” 次仁贡布的眼睛亮了:“我能让央金按手术需要的节奏走!” 他从怀里掏出块牦牛皮,用藏刀刻下(非刻字,仅压痕)不同铃声对应的行进速度。
凌晨四点,六头牦牛组成的 “生命运输队” 出发了。央金脖子上的铃铛裹着医用胶布,每走三步响一声,正是顾承川要求的 “稳定节奏”。李小南的算法实时捕捉铃铛频率,设备箱内的缓冲气囊随之起伏,如同母亲子宫的温柔震颤。
运输队路过冰湖时,一头牦牛突然打滑,设备箱倾斜至 20°。李小南在监控屏前惊呼,却见次仁贡布扯紧缰绳,用藏语吆喝着让牦牛小步横向移动,铃铛声变成急促的 “叮叮 — 咚”,设备箱的缓冲系统同步启动,在冰面上划出一道稳定的弧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