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412章 黏土心的经济学(1/2)
黏土心的经济学
非洲草原的阳光透过视频会议镜头,在阿布德的黏土心档案架上流淌,顾承川看见每个档案袋的贝壳缝口都闪着撒哈拉的细沙。“我们用黏土心预判并发症,” 阿布德举起羊皮账本,“术后感染率下降 23%,DRG 病组成本降低 18%。” 账本上的符号与顾李系统的并发症预测模型,在屏幕上形成奇妙的共振。
李小南的键盘声突然加快,他正在验证阿布德的经验:“生活震颤频率完整度每提升 10%,耗材浪费减少 9%。” 他调出陶匠的档案,拉坯节奏的详细记录让支架释放的震颤频率误差缩小至 0.5 次 / 分,“相当于每个病例节省 2.3 米导丝,全年耗材成本下降 17 万元。”
“看这里,” 阿布德展示黏土心的裂缝分析,“长老通过心尖缝口的方向,提前三天发现患者的水源性感染风险。” 顾承川看见,黏土心的裂缝走向与患者的饮水路径完全吻合,这种 “生命地理信息”,正是 DRG 病组成本控制的关键盲区。
陶匠李师傅突然推门进来,手里攥着新烧的陶罐:“我在档案里改了拉坯节奏,” 他指着罐口的 37.5° 缝口,“现在每次揉泥的震颤频率,和你们的支架参数一模一样。” 李小南的眼睛一亮,立即调取采购系统,发现该频率对应的支架型号,比常规型号便宜 32%,且并发症率低 19%。
“DRG 的小数点后,应该留道缝,” 顾承川敲了敲李小南的 “缝口成本模型”,“让患者的智慧漏进来。” 他想起牧民的驼铃节奏曾帮助科室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抗凝方案,摄影师的星芒缝口让他们发现了国产导丝的最佳使用角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