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7号,奥运第十二天。
这也是夏沫在巴黎奥运会比赛较多的一天,好在重要的比赛不算多,赛程上的冲突也不算大。
从中午开始,首先是12:05参加跳高资格赛,然后是13:55参加田径800米的第一轮,接下来可以好好休息一阵子,到晚上19:05就是110米栏的半决赛。
十分钟之后,也就是晚上19:15,有三级跳远的资格赛。
不过法朗西方面还是很通情达理的,把夏沫的试跳顺序排在了最后,时间虽然紧了点,但应该还是够用的。实在不行,那夏沫只能放弃三级跳远这块金牌了。
20:02是田径200米的半决赛,21:20是田径400米的决赛。
法朗西体育场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。
三级跳远那块,因为时间紧,夏沫只试跳了一轮,估计能拿到决赛资格后就跑路了。其他的比赛夏沫都是一路风平浪静地过来的。反正也不是决赛,能拿到后续参赛资格就可以了。
比赛到了今天,来现场给夏沫加油的观众早已不局限是华夏人了。外国人同样追星,走到夏沫这样的高度,他的外国粉丝比华夏粉丝还要多!所有的比赛,只要夏沫出现在现场,除了他对手的那几个国家的观众之外,其余的基本上都会帮夏沫加油助威,毕竟很多人就是冲他来的。不知不觉间,在夏沫身上,跨越国界的巨星效应已经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了。
人类对强者的仰慕来自基因中刻下的天性,现代体育迷本身就有着跨国的属性,这一点华夏的足球迷们最有体会。
几乎每个华夏足球迷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俱乐部,不列颠超级联赛、日耳曼甲级联赛、英坦列甲级联赛、法朗西甲级联赛、西班牙甲级联赛这五大欧洲顶级联赛都拥有为数众多的华夏球迷。
这种现象本质上就是现代体育文化消费的自然选择,支持外国俱乐部并不等于不爱国。欣赏高水平的欧洲足球赛事,支持欧洲球队只是俱乐部层面的事情,而同样是这些人,在国家队层面照样会为华夏队加油,这两件事并行不悖。
所以当夏沫最后出现在田径400米的赛道前,几乎大半个观众席上的观众都在疯狂地欢呼“华夏超人”,很多人甚至站起来为他摇旗呐喊。
赛事主办方早就看出来了,凡是有夏沫参加的项目,现场基本上是座无虚席,就连电视收视率也要比其他项目高出一大截,所以他们也乐意尽可能多地为夏沫提供方便,毕竟,钱是个好东西,何况只要站着就能把这钱给挣了。
400米向来被称为“死亡跑”,既需要全程爆发力,又需要精妙的配速策略。今晚的比赛,参赛的一共有九名选手,而且大牌云集。
除了夏沫以外,其他的选手包括了:不列颠名将马修·哈德森-史密斯(atthew hudson-Sith),他是今年世界最好成绩的创造者;格林纳达老将基拉尼·詹姆斯(Kirani Jas),他是卫冕冠军,最近的状态也很出色;赞比亚的穆扎拉·萨穆孔加(uza Saukonga),这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;还有犹撒名将迈克尔-诺曼(NoRAN ichael)、克里斯托弗·贝利(chrisher bailey)以及昆西·霍尔(qucy hall);最后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杰里姆·理查兹(Jeree Richards)和尼日利亚的选手塞缪尔·奥加齐(oGAZI Sauel)。
众所周知,400米的起跑点不是在一条直线上,外侧跑道的起跑点必须前移,越靠近外侧跑道的,起跑点越靠前,这样才能保证大家冲刺的是同一条终点线。
夏沫蹲踞在内侧的第三条跑道上,优美的肌肉线条紧绷着,如同拉满的弓弦,等待着起跑的枪声。
现场很多摄像机都对准了他,观察着这个华夏超人的一举一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