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最近孙家的生意也是好了很多,陶厂光是酱菜坊的订单,每月都有几百两的进项,最近要盖房子的人越来越多,砖瓦厂的订单不断,那些工人都在加班加点的干。还有美食街的商户们,都多多少少为自己的村子捐了钱。
看到县太爷的家人这么爽快大方,其它的有钱人也坐不住了,他们也想博得一些好名声,毕竟士农工商,商人地位最低,有这种可以留名后世的好事,现在不做,后面可能就没机会了。县太爷说了,捐款的人,不论多少,都会上功德碑的。于是那些还在观望的乡绅富商们也纷纷行动起来,一时间,每天到县衙捐款的人络绎不绝。
各个村子里建学堂的工地在加班加点的干活,因为再过一个多月,就进入秋收时节了,到时候大家都要先收割粮食,要不然来两场雨,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,所以建学堂这件事一定要在秋收前完成。
人心齐,泰山移,全村人一起努力,速度非常快,而且里正去巡视时,会时不时透露一下其它村的进度,没有哪个村子想拖后腿的,大家都想当第一,学堂越早建好,孩子们就可以越快开始学习,这样一想,大家干劲更足了。就在清山县热火朝天的建学堂时,没人注意到一骑快马又跑出清山县城,直奔京城去了。
过了半个月,京城来了钦差大人,来清山县视察工作了。这位钦差大人姓陈,名文举,是有名的御史,刚正不阿,铁面无私,经常在御前耿直进言,连皇帝都要让他三分,虽然有时也恨他不懂进退,不过皇帝知道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为国为民,而且皇帝知道大越国离不开这样的忠臣,于是对他一直很器重。那么这次为什么是陈御史来做这个钦差呢?
原来,前几天王丞相又在御前赞美他的女婿了,据丞相所说,那这个宋子安当真了不得,干的事确实利国利民,但是陈御史有点不信了,他在御前提出质疑,王丞相是不是有意提携自己的女婿,故意夸大宋子安的功劳,王丞相也不和他吵,笑眯眯的说眼见为实,耳听为虚,要不陈御史亲自走一趟,帮陛下确认一番。
陈御史就顺水推舟,答应下来了,他此生最讨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,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。于是就主动向皇帝请缨,亲自来清山县走一趟。皇帝对于这件事乐见其成,于是就派陈文举为钦差大臣,到清山县视察。